微信正在加速编织它的商业生态网络,在微信用户、微信支付均已形成规模之后,微信又开辟了一个新战线:摇一摇周边。微信以“摇一摇”做本地O2O闭环电商的微信商城上线在即。支付大战之后,一场关于电商闭环的争夺战正在展开。
原始动作进化新花样。用户在商场特定区域摇一摇之后,就可以收到商家推送的商品、活动、优惠信息,这些信息与微信H5、公众号、支付、卡券等已有商业内容打通。用户得到优惠同时可直接交易,而商家则获取了精准的订单并且基于微信公众号与用户建立持续联系。这种营销方式对于商家、用户和微信而言算得上多赢。
在经历春节红包攻势之后,摇一摇对于普通民众而言应该并不陌生。这是一个让微信之父张小龙颇为“看重”的功能,张小龙在刚做微信的2011年曾对其华科学弟学妹分享,“摇一摇不是简单的陌生交友,是人类两性需求的一种体现。”这种连小孩都会的交互方式是张小龙带给微信、再由微信带给移动互联网的。
从最初小众的配对找人到公众场所的加好友,到春节期间的摇一摇红包、摇一摇电视节目,再到今天摇一摇附近的商家,“摇一摇”正在被赋予更多可能性。
这个动作有几个特点:一是原始简单,谁都会弄并且不复杂很难误操作;二是互动兴强,这个动作有一定游戏娱乐性质,要求用户与用户、电视与用户、商家与用户同时操作才有效;三是可以传播,打字、触摸、点击这些动作只有用户自己看到,而公开场合的摇一摇却是非常明显的“微信动作”,配合声音,这用来摇人不合适,不过用来摇商家却反过来成为了一种传播行为。
为什么不是扫一扫?在连接线上与线下上,马化腾本人更亲睐扫一扫这种方式,他不只是一次在公开场合强调,二维码是物理世界到网络世界的入口。微信已先后上马扫一扫二维码、扫一扫商品条码、扫一扫图书封面、扫一扫移动支付诸多可以将商家或者商品连到线上的功能。腾讯移动商业上的劲敌阿里早在去年就上马“码上淘”项目,这是一个宏大的计划,它期望在所有线下商家和线下商品上贴上一个符合标准的“码”,用户通过支付宝钱包和手机淘宝可以一扫接入。
现在看来,摇一摇,或者别的方式比如NFC同样被纳入考虑范围,谈不上谁取代谁,但至少在某些场景下摇一摇更有效。
扫一扫需要商家或者商品铺设二维码或条形码,对于商家而言门槛太高,比如SK-II商品不一定都已更新二维码,而且包装上一旦打上二维码就无法再更新了,活动、优惠、卡券诸多信息都无法直接传递给参与的用户。用户必须在限定的范围精确“瞄准”二维码才可扫码成功,并且还需要有良好的移动网络环境。这时候,扫一扫+二维码的局限性就出来了,它对商家成本和门槛更高、对用户操作要求更高。而摇一摇能够体现出优势的原因,是因为它使用了iBeacon技术。
微信摇一摇能够生效的前提,是附近要有iBeacon设备发送的蓝牙信号,商家在商场隐蔽位置安装设备,设备可以按照预先设定发送信号,微信收到这些信号之后做出对应的响应,就是开篇提到的摇一摇周边的功能。更早之前,微信还与分众传媒合作,后者在其部分框架广告牌中已植入iBeacon发射器,这样用户不同时间、在不同广告牌附近摇一摇参与活动时,就会收到不同优惠推送。
总之,未来我们身边会充斥隐蔽的iBeacon发射器,它与二维码相比,成本更低(一个商场铺设100个终端合计成本一万元左右),并且发射信号可调整进而可重复利用。
这项技术可被应用在商家与用户消费互动上、还可以被应用在室内定位导航上、可以被应用在医院的病人导诊上……所有的应用场景都可归纳为,环境感知人的出现和移动,人的手机接收来自环境的iBeacon信号,手机上的应用做出对应反馈。
从上述使用场景来看,iBeacon技术未来会成为实体世界中无处不在的感知器和信号发射器,是名符其实的移动商业入口。与之类似的技术还有地理围栏技术、免费WIFI技术等等,只不过大家粒度不同、场景不同。而在过去的几年里,百度以百度地图为核心已大力投入室内导航诸多技术,阿里巴巴与腾讯正开始围绕iBeacon技术竞逐,阿里推出Alibeacon现场计划,腾讯则干脆从微信切入做微信商城,邀请各大商家加入来形成一个线下与线上结合的iBeacon移动商业网络。杭州微信公众平台开发总结:移动支付大战硝烟尚未散尽,移动商业大战已经开打。
©2000-2022 杭州蒙特信息技术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Mountor、蒙特是Mountor Corp.的注册商标。